
鲜胚移植后几天着床?试管婴儿移植后症状
- 2025-04-09
- 83
上一专题具体聊了PGT-M适用人群常见的几种遗传模式。但并不意味着只有符合上述遗传模式的人群才可以进行PGT-M(比如用于HLA配型的“救命宝宝”);也不意味着只要符合上述遗传模式的人群就可以进行PGT-M(比如外显率较低的成人发作遗传性疾病)。今天,我们继续对PGT-M的适用人群进行阐述。
线粒体疾病大多会导致身体的代谢出问题,而且会波及多个器官。发病的年龄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小时候就发病,有的人可能成年后才出现症状。这类疾病的发生和两种DNA的变异有关,一种是核DNA,另一种是线粒体DNA(mtDNA)。
如果是因为核DNA变异引起的线粒体疾病,那它通常会按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模式往下传。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比如,Leigh综合征,这个病是由核基因SURF1的变异引起的。这种情况下,通过产前诊断和PGT-M,就能预防受影响的孩子出生。
线粒体疾病大约15%-25%是由mtDNA变异引起的。这些变异可能是新发的,也可能是从妈妈那里遗传给后代的。通过线粒体DNA测序,就能确认这些变异。但是对于母系遗传的mtDNA变异,由于细胞里可能存在异质性(就是细胞里同时存在正常和变异的mtDNA拷贝)或者同质性(所有mtDNA拷贝都一样,不管是不是变异),复发风险往往很难预测。而且,mtDNA变异还和多种表型相关,这就让预测疾病的症状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mtDNA变异引起的线粒体疾病,可以给夫妻俩提供一个选择,那就是用捐赠的卵母细胞,这样就能防止疾病传给下一代。因为线粒体遗传太复杂了,所以遗传咨询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详细讨论。这几年,线粒体替代疗法(MRT)作为一种防止异质性和同质性mtDNA变异传播的方法也被用在临床上了。
要是父亲或母亲的家族史中有遗传性癌症易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那他们就有必要接受遗传性癌症易感性综合征的风险评估。比如家族性乳腺癌和卵巢癌、Lynch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以及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等,都属于这类综合征。
这些高风险人群,对患病个体或者有风险的个体进行检测特别重要。这不仅能帮着明确遗传模式,还能确定后代的患病风险。产前和植入前检测能给这些高风险家庭提供帮助,有效限制遗传性癌症基因变异向后代传播。但需要说明的这些检测针对的是生殖系癌症易感变异(这类变异会增加恶性肿瘤的风险),而非体细胞变异。
这类疾病在进行检测和评估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发病年龄可变外显率和表型等可变因素影响结果。所以,建议对受试者进行检测前和检测后咨询,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了解基因报告中癌症易感性的细节,从而制定合适的PGT-M计划。
针对成人发作的遗传性疾病进行PGT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领域,它涉及广泛的伦理、法律、社会和政策问题。美国生殖医学学会伦理委员会(ASRM)指出,对于严重且缺乏有效干预措施的成人晚发性疾病,PGT-M在伦理上是合理的。不过委员会也强调了技术、科学、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复杂性,并指出经验丰富的遗传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人发作的遗传性疾病包括亨廷顿病、肌强直性营养不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相关变异可以在全外显子测序(WES)检测中发现,一旦确定风险,许多实验室在获得个人同意后会提供PGT-M服务。
对于成人发作的遗传性疾病,外显率是使用PGT-M一个重要考量指标。如果携带变异的个体中部分人没表现出疾病特征,而另一些人却发病,这种情况就叫外显率降低或者不完全外显率。在这种情况下,伦理和政策考虑(包括生育自由)在讨论中占据核心位置。如果变异在患病的祖父母中被确定,子代可以在症状出现前进行基因检测,以避免将有害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当孩子需要骨髓移植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考虑生育一个“救命宝宝”。这种孩子是通过试管婴儿(IVF)技术受孕的,通过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检测胚胎,挑选出和患病的哥哥或者姐姐HLA 100%匹配的胚胎进行移植。这种做法可以帮助治疗多种遗传性疾病,包括地中海贫血、白血病、骨髓疾病、免疫缺陷和某些癌症等血液疾病。
在挑选胚胎的时候,不仅要确保胚胎和患病兄姐的HLA完全匹配,还得确保胚胎本身没有携带致病变异。从HLA匹配的供体兄弟姐妹的脐带血或者骨髓里收集的造血干细胞,可以用于移植,以治愈受影响的兄弟姐妹。
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创造的HLA分型胚胎的案例是在2001年首次报道的。随着一些成功案例的报道,现在一些试管婴儿诊所已经开始提供“救命宝宝”的服务。不过这一过程涉及伦理、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遗传咨询师必须与父母充分讨论这些问题。
2018年,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成功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了两名胚胎的基因,使“让感染艾滋病毒的夫妇有机会生一个能免于感染艾滋病的孩子”。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争议和强烈反对,因为学术界和法律界的共识是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
今年5月15日,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称,研究人员成功为一名患有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缺乏症的婴儿实施了定制化基因编辑治疗,标志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针对此事件有科学家指出”这项研究固然是罕见病个体化治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对于此类早期干预措施所依赖的证据标准,我们仍需保持高度谨慎”。而这些社论评价较2018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则更为中性。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应重视伦理和价值观的建设,确保科技应用符合人类道德伦理标准。倡导科技向善,反对科技滥用,防止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Parikh F, Athalye A, Madon P, Khandeparkar M, Naik D, Sanap R, Udumudi A. Genetic counseling for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of monogenic disorders (PGT-M). Front Reprod Health. 2023 Dec 15;5:1213546. doi: 10.3389/frph.2023.1213546. PMID: 38162012; PMCID: PMC10755023. 单基因病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专家共识(2021)